刘燕华:碳市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机制
2025年8月23日,第七届碳交易市场发展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期间,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围绕“碳市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机制”分享了观点和思考。
刘燕华指出,碳市场是落实《巴黎协定》的重要机制,在推动全球减排、促进企业低碳转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提到,《巴黎协定》目标雄心勃勃,但责任分担仍存较大分歧。发达国家往往规避历史责任,其资金承诺也远未兑现。根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2016—2022年间发达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年均仅827亿美元,其中贷款占比居多,赠款比例不足三成,这无疑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压力。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低碳发展,在责任与发展的平衡上仍面临挑战。
在企业层面,节能减排既意味着成本付出,也蕴藏着转型机遇。企业不仅要履行减排责任,还可以通过碳市场机制将排放抵押转化为资产,从而获得资本收益。刘燕华同时提醒,碳市场作为市场化工具并非万能,还存在市场失灵、社会公平以及宏观波动等问题,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协调作用。
谈及全球格局,他引用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的数据指出,目前全球共有36个碳市场在运行,覆盖超过20亿人口。欧盟碳市场制度最为成熟,金融属性强,2024年碳排放成交量达103.6亿吨,年交易金额约388亿欧元,期货和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占据主导地位,金融机构贡献了约30%的交易量。中国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4年全国碳排放配额成交量为1.89亿吨,成交额181.1亿元,碳价维持在每吨80元左右。2025年,随着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的纳入,全国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60%。此外,中国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已涵盖风电、光热、造林碳汇、红树林等多个领域,并在2024年底新增了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瓦斯利用类项目。
刘燕华强调,中国碳市场起步虽晚,但已取得积极进展。相比欧盟,中国市场仍存在覆盖范围有限、配额分配宽松、履约压力不足、缺乏衍生金融工具、地方试点与全国市场未完全整合、国际互认不足等问题。他建议,要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市场运行质量与国际影响力。
在谈到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时,刘燕华认为该机制本质上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可能对中国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带来冲击。他呼吁中国企业加快低碳转型,用绿电和清洁能源生产必要的出口产品,提升碳竞争力;同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探索建立双边或多边的碳市场链接机制,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碳市场体系。
最后,刘燕华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呼吁各方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迈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