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详情

碳市场的建设与未来展望专题一:中国碳市场建设的挑战

2025-08-18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大] [中] [小]

0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距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已经过去四年,截至2025年7月,累计成交量达6.73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462.49亿元,成为全球碳市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2025年市场覆盖范围已经从最初的发电行业逐步扩展至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控排企业数量超过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40%跃升至60%以上。中国碳市场采用强度管理的模式,当前已建成了“一网络(全国碳市场信息网)、两机构(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三平台(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交易系统)”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实现了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在这期间,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得到了优化,计算公式从27个减少至12个,2024 年生态环境部发布评估报告,分析全国碳市场取得的减排成效,报告显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实施,电力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 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下降8.78%。

02

  中国碳市场取得显著进展,目前碳市场的建设已经从初期阶段过渡至全面建设阶段。生态环境部通过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机制,组织多轮数据质量监督帮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上表示,截止到2024年7月,已经对538家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现场监督,累计实施行政处罚54件,核减配额折合约14亿元,彰显了强化数据质量的决心。

  目前中国碳市场仍存在挑战。从建设基础看,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已完成初步搭建,未来需要持续完善体系和数据库的统一。从市场来看,交易产品和参与者类型有限、价格波动较大等现象仍然存在,2025年碳价曾从2024年底突破100元/吨跌至如今70元/吨左右。从企业执行来看,目前部分企业数据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存在核算方法不统一、数据存证不及时等问题。从能力建设看,部分行业企业对碳市场认识不足,专业人才储备欠缺,尤其新纳入行业面临核算方法掌握不深、碳资产管理经验缺乏等现实困难,故而未来仍需要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的目标引领下,政府部门联合权威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单位持续推动落实在企业端展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实现。

  国际比较视角下,中国碳市场与欧盟碳市场(ETS)等成熟体系存在明显发展阶段差距。欧盟ETS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运行近20年,历经四个阶段的完善,推动覆盖行业碳排放水平较2005年下降约47%,通过配额拍卖筹集超过1750亿欧元用于绿色转型。相较而言,中国碳市场在配额分配方式仍以免费分配为主,行业覆盖范围尚未包含化工、建筑、交通等关键排放部门,市场稳定机制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03

  中国碳市场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减排压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与碳减排目标之间存在现实张力,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碳市场设计必须坚持环境有效性与经济可行性的动态平衡。随着“十五五”的开端,中国逐渐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碳市场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奖惩机制引导产业绿色转型,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可通过碳交易获得额外收益,而减排不力者将承担相应成本。这种机制设计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逐步脱钩,既确保能源总量合理增长,又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持续提升,最终实现社会全面降碳,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值得注意的是,碳市场作为过渡性政策工具,其价值在于通过渐进式改革引导产业有序转型,避免对产业发展造成冲击。此外,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进一步增加了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统一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探索差异化政策实施方案。具体而言,可在配额分配、履约机制等方面给予欠发达地区适当政策倾斜,同时鼓励条件成熟地区先行先试,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碳市场政策体系。这种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既能维护全国碳市场的完整性,又能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为碳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在此背景下,中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需要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针对性地破解制约因素,通过系统性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有力杠杆。这一过程既需要政策制定者的顶层设计与坚定推进,也离不开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和创新探索,共同塑造一个高效、稳定、透明的碳定价机制。